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有时候也会遇到选择的难题,来看看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吧。
大家对支付宝的定位始终局限在“钱包”,看重的是其工具属性:存钱、购物付费方便。但是支付宝显然不满足于大众对其的工具定位,它的愿景是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满足广大用户基于“支付、钱”而产生的一系列需求。
王小川认为只做工具不行,需要做基于工具的一系列服务,比如扳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只承担“拧螺丝”的需求,扳手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施工人员可能会抱怨太磨手(假设市面上还没有手套),这时候扳手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具体使用场景做手套,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场景。
支付宝就是这样:从开始推出余额宝产品后,支付宝就不仅仅是个“支付工具,钱包”,为用户提供了理财服务。
当支付宝开通交水电费、煤气、信用卡还款等等功能时,它的目标就和“钱包”无关,它期望为广大用户提供另一种生活方式:不再去超时交电费,用支付宝;不再用老旧还款方式,用支付宝还信用卡。当支付宝链接商户和用户时,它又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购物”。
支付宝链接用户和商家、链接用户和服务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反感,归根结底是因为“利用支付宝还信用卡、交水电费比以往更方便”,为用户带来便利。从反面理解,就是这些场景在原先生活中都是“痛点:没有被互联网解决的痛点”。
“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小额理财服务”这不应该是“工具属性”的支付宝该做,只能理解是其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微信支付
但是当支付宝构建人与人的链接,期望更好满足人们之间互相转账、支付时就遇到问题:社交关系相对敏感并且腾讯实在太过强大。更为致命的是:微信借助社交优势已经完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支付场景。
如果做为通讯工具的微信没做这块,我想支付宝切入社交中的支付场景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阻力,可能还会成为创举。
微信支付是由微信社交关系链延伸的功能,它最开始起于“用户之间相互转账的社交需求”。微信支付也不满足于工具属性,其提供的理财通、链接用户与服务、用户与商户也在走支付宝的路线:大家都不满足于工具,而期望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生活服务。
而且微信支付如果想要完善更多的支付场景、生活服务,就不会一直依托于微信,应该独立:如果一味依托社交关系,那就很难超脱人们的品牌认知,后续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会收到局限。
单就金融服务而言,我感觉支付宝品牌优势要强于微信支付。
王小川的理论可以说通很多工具应用的延伸,工具都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某个固定的需求,转而期望提供一系列服务来拓宽产品边界。搜狗输入法的智慧搜索应该是王小川的实践,但是选择的一系列服务也应该有所取舍,挑战人们习惯的服务很难获得用户认可。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我们最先接触到的移动支付平台就是支付宝了,最开始支付宝应该是为了淘宝的支付和消费而成立的一个第三方的支付平台。后来慢慢发展出了移动支付平台,在2014年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后来的蚂蚁花呗等金融应用也让支付宝的功能更加多样,能够实现类似信用卡的功能。
微信成立7年已经成为一个很多人离不开的社交软件了,而微信支付是在2013年8月上线的,集成在微信的软件中,随时随地很方便的能够进行支付。同时利用微信支付也可以在微信聊天中发红包,快到过年了,肯定有一大笔红包等着你。微信支付提出的“无现金日“号召人们使用移动支付等低碳、便捷支付方式,并倡导时尚、智慧的生活。
支付宝or微信支付
两款移动支付平台基本上是目前大家使用的首选了,像是在北京,即使早餐买煎饼也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了。使用的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要么是用户主动扫商家的二维码,要么是商家扫用户的动态支付码。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功能的两个软件,用户更喜欢用哪个呢?
所以两家在最近几年一直在争夺用户,首先是在前两年过年期间,红包开始盛行,双方开始在红包上做文章,口令红包拼手气红包等等花样很多。同时支付宝还玩起了集字的活动,全民找“敬业福”,今年过年应该也会有同样的活动。
前两个月,支付宝上线了一个赚钱红包的功能,用户每天都可以通过扫码另一个红包,最大是99元,当他使用的时候邀请他扫码的用户也会得到同样大小的一个红包,这样的活动成为了一个双赢的局面,邀请的人和被邀请人都能领到红包,所以很多商家在自己的收银台也放上了邀请码。